新聞中心
News Center近日,日本島津製作所推出了一款長寬高皆為(wei) 30多厘米、重量低至25千克的台式質譜。它能夠詳細解析糖類分子鏈狀物糖鏈、蛋白質等分子結構,即便是狹窄的實驗室、研究所也可以輕鬆使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該儀(yi) 器所用的離子化技術,由島津研究員、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研發。他希望,這款小型儀(yi) 器可以幫助研究人員輕鬆分析,解決(jue) 操作難題。
有別於(yu) 二三十年前,科學儀(yi) 器總是以大型、精密、嬌貴的特點呈現在大眾(zhong) 麵前。近年來,科學儀(yi) 器逐漸向智能化、化、小型化、聯用化方向發展,越來越多研發者傾(qing) 向於(yu) 將儀(yi) 器產(chan) 品設計得更加小型便攜。其主要目的在於(yu) ,滿足用戶的三大需求:
其一,實驗室空間,為(wei) 儀(yi) 器設備留存的空間有限,小型化儀(yi) 器能夠提高空間利用率。相比於(yu) 大型儀(yi) 器,這種小個(ge) 頭的儀(yi) 器設備日常維護也會(hui) 相對省力一點。其二,不管是日常的現場檢測工作,還是航天軍(jun) 事等特殊領域,體(ti) 積小、重量輕的儀(yi) 器更容易攜帶和使用。譬如,航天器的空間有限,能搭載的物品重量也很有限。如果科學儀(yi) 器可以盡可能小型化,那麽(me) 太空研究的可能性就更大了。其三,傳(chuan) 統的大型科學儀(yi) 器都用於(yu) 政府部門、高校院所、企事業(ye) 單位等場合,小微企業(ye) 或者個(ge) 人很難承擔得起昂貴的費用。小型儀(yi) 器的研發方向是節約成本、降低價(jia) 格,有望滿足預算有限的用戶。
不過,儀(yi) 器小型化的道路並不好走。即便是供職於(yu) 島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,也花費了不少心血去研發一款小型的台式質譜儀(yi) 。日本濱鬆在推出指尖大小的微型光譜儀(yi) 之前,也花了10年的時間去沉澱技術。一步步從(cong) 掌上,縮小至指尖,力爭(zheng) 尺寸更小、價(jia) 位更低。可以看到,一家企業(ye) 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時間投入,是無法研製出真正適用於(yu) 的小型化儀(yi) 器。更多的隻是跟風宣傳(chuan) ,打著小型化的噱頭,推出一些功能不完備、性能不、質量不可靠的“小儀(yi) 器”。盡管這些產(chan) 品的體(ti) 型和重量已經滿足了用戶的要求,但是卻遠沒有大型儀(yi) 器那麽(me) 有實用性。
那麽(me) ,科學儀(yi) 器企業(ye) 應當如何走好儀(yi) 器小型化之路呢?前麵提到的資金與(yu) 時間投入是*的,因為(wei) 這是對產(chan) 品質量的一種保證。在實際研發過程中,企業(ye) 還需要處理好幾大矛盾,避免顧此失彼。
其一,小型化與(yu) 功能性之間的矛盾。傳(chuan) 統的大型儀(yi) 器通常擁有完備的功能,可以應對不同科學實驗項目的研究要求。想要讓儀(yi) 器同時具備多種功能,勢必需要搭載更多配件,這與(yu) 儀(yi) 器小型化是相矛盾的。一般來說,功能單一的儀(yi) 器更容易做得輕巧,更能滿足成本低、性價(jia) 比高的要求。但同時,這種儀(yi) 器產(chan) 品的適用麵也小,競爭(zheng) 優(you) 勢並不明顯。這意味著儀(yi) 器廠商需要平衡小型化與(yu) 功能性之間的矛盾,從(cong) 角度出發好好斟酌,哪些儀(yi) 器可以隻做好單一功能,哪些儀(yi) 器需要在保留多功能的基礎上盡量小型化。
其二,小型化與(yu) 性能之間的矛盾。儀(yi) 器小型化並不是簡單地將傳(chuan) 統儀(yi) 器等比例縮小,也不是無下限地簡化結構。結構的簡化勢必會(hui) 影響到儀(yi) 器的性能指標,從(cong) 檢測範圍、響應速度、檢測精度,到儀(yi) 器的穩定性、可靠性、*時間等等。這就要求在研發小型化技術的時候,注重儀(yi) 器性能的保持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性能。因為(wei) 小型化儀(yi) 器的應用場景並不局限於(yu) 條件良好的實驗室,很多條件一般甚至較為(wei) 惡劣的環境也需要用到,所以小型化儀(yi) 器需要擁有更好的環境適應性以及可靠性。
當然,對於(yu) 科學儀(yi) 器廠商而言,研發和生產(chan) 小型化儀(yi) 器需要考慮到的一個(ge) 重要問題還是成本。資金充裕的企業(ye) 經得起“燒錢”,但是也不會(hui) 希望研發出一款並不受歡迎或者經濟效益不高的產(chan) 品。所以說,有別於(yu) 升級原有產(chan) 品或者研發新產(chan) 品,儀(yi) 器小型化對企業(ye) 的挑戰往往更大。能否下定決(jue) 心做好儀(yi) 器創新,願不願意擯棄熟悉的技術框架,將是小型化的關(guan) 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