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
News Center

當前位置:首頁新聞中心互聯網加傳(chuan) 感器 地震預測挽救更多生命

互聯網加傳感器 地震預測挽救更多生命

更新時間:2019-06-20點擊次數:2476

作為(wei) 自然災害,大型地震一旦發生發生,伴隨的往往就是親(qin) 人的生離死別,而更讓人們(men) 感到無奈的是,如果想從(cong) 預測層麵來完成地震預報,以現在的技術來說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但是,預報無法完成不意味著無法預警,這次長寧縣的地震就成功做到了提前預警,而這背後離不開傳(chuan) 感器和互聯網的共同作用。
 
  預警非預報 和地震波賽跑
 
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的根本區別在於(yu) ,預報目的是在地震事件未發生的時候就對周邊可能產(chan) 生地震的範圍做出預報警示,而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後,在嚴(yan) 重災害形成之前對可能波及到的地區做出警示。理論上來說,地震預警隻能做到減少損傷(shang) ,並不能*避免傷(shang) 亡的產(chan) 生,所以說,越快的預警理論上能越大程度的減少傷(shang) 亡的產(chan) 生,速度既是關(guan) 鍵。
 
  那麽(me) 如何提升速度呢?地震預警的基礎是地震波的觀察,一般來說,地震波由橫波和縱波兩(liang) 部分,兩(liang) 者傳(chuan) 播速度不同,縱波傳(chuan) 播快破壞小,是地震監測中重要的震源位置、震級大小的判斷指標。事實上,破壞性地震波的傳(chuan) 播速度約為(wei) 每秒3.5千米,雖然看起來非常快,但比起電波近似光速的傳(chuan) 播速度,顯然是還有一定的預警空間的。具體(ti) 來說,通過在各地安裝預警傳(chuan) 感器——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牆壁上,讓它們(men) 像哨兵一樣,時時刻刻的收集數據,一旦有震蕩波出現,就可以及時觀測到一整個(ge) 地區不同位置的地麵晃動情況,再借由互聯網,將每個(ge) 傳(chuan) 感器接收的數據傳(chuan) 輸到中央計算器,從(cong) 而間接推算出震源位置,當前的傳(chuan) 播情況。隨後隻要再通過網絡、電波等手段,將數據傳(chuan) 輸到廣播、電視、網絡等可以廣而告之的媒介上,就可以完成地震的預警。換言之,這一切實則是一個(ge) 預警網的建設,傳(chuan) 感器越靈敏,鋪設的越仔細,預警的速度也就會(hui) 越快。
 
  缺點尚存,但是瑕不掩瑜
 
  地震預警網的鋪設雖然起到了至關(guan) 重要的作用,但是其中缺點也不能忽視。具體(ti) 來說總共有兩(liang) 個(ge) :其一就是精度問題,預警係統的規律是越接近震中預警越快,反之則越慢,意義(yi) 也就越低,為(wei) 了保證預警價(jia) 值,整個(ge) 過程並非細致入微的計算觀察,而是一個(ge) 大致的考量,地震大小、震源等信息的判斷不一定*準確;其二就是巨大化地震監測網以及長期的數據收集計算產(chan) 生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。當然,事實已經證明了其存在的價(jia) 值,但是地震預測以及抗震研究仍是地震相關(guan) 科研項目需要突破的幾個(ge) 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