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
News Center

當前位置:首頁新聞中心告別用嘴時代 移液器如何成為(wei) 實驗室常規儀(yi) 器

告別用嘴時代 移液器如何成為實驗室常規儀器

更新時間:2019-06-27點擊次數:2919

如果跟你說,移液器改變了這個(ge) 科學世界,保護了千千萬(wan) 萬(wan) 科研工作者,你敢相信嗎?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,但是隻要你了解一下移液器發明前的實驗室,看看當時的科學家是如何移液操作的,你就會(hui) 點頭同意。
 

 
  學生時代上過實驗課的你們(men) ,大多都用過帶有橡膠頭的膠帽滴管。隻要輕輕一捏上頭的膠帽,底下容器內(nei) 的液體(ti) 就會(hui) 被吸入滴管之中,鬆開就又流回去。這種方式也可以稱之為(wei) 移液,不過實在是太粗略了,根本無法控製液體(ti) 的吸取量,不符合科學研究對性的要求。
 
  於(yu) 是乎,有人從(cong) 吸管中汲取了靈感,想到用吸管喝飲料那樣的方式來進行移液操作。科研人員開始使用帶有刻度的玻璃管,一端含在嘴裏,另一端直接伸入液體(ti) 中。隻要盯著刻度,想吸多少就吸多少,確實了很多。不過,實驗室裏用到的液體(ti) ,能是什麽(me) 善茬嗎?運氣好的,可能吸到一些無害的物質,頂多跑幾趟廁所。運氣差的,直接吸進有毒物質,整個(ge) 人都不好了。確實如此,根據調查發現,截至1915年,約有40%的實驗室感染事件都是因為(wei) 用嘴移液導致的。以至於(yu) 直到今天,一些實驗室安全操作製度以及考試都會(hui) 再三叮囑,禁止用嘴移液。不過,這也架不住某些實驗人員仍然喜歡偷偷用嘴,比如某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國家。
 
  談到這裏,想必讀者已經能明白,為(wei) 什麽(me) 有人說移液器改變科學世界,保護科研工作者了。但是,這項偉(wei) 大的發明其實並沒有很悠久的曆史,進入實驗室也不過五六十年。移液器早出現於(yu) 1956年,由德國生理化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Heinrich Schnitger 發明。他設計的這種微量移液器已具備現代微量移液器所要求*的所有特征。在後續的工作當中,他還研究出了體(ti) 積小於(yu) 1毫升的色譜樣品,並將自己的移液器發明發布為(wei) 專(zhuan) li。1958年,他與(yu) 德國Eppendorf公司合作,後者推出了按鈕式微量移液器,成為(wei) 世界上家生產(chan) 微量移液器的公司。Eppendorf公司在移液器的商業(ye) 化道路上取得成功,開發出了由聚乙烯和聚丙烯製成的可互換移液器吸頭。今天,這家Eppendorf公司依然活躍在實驗室儀(yi) 器領域,他們(men) 的移液器、自動移液係統在以及中國占據著重要地位。
 
  當Eppendorf公司不斷鑽研和改進移液器的同時,芬蘭(lan) 的Labsystem公司發明了多道固定量程移液器,大大提高了移液操作的效率,從(cong) 而加入了移液器的戰局。如今,Labsystem公司已經成為(wei) “收購狂魔”賽默飛世爾科技的子公司,在多道移液器的銷售額依然常年穩居。在中國中,芬蘭(lan) 雷勃移液器的占有率也非常高,在各大實驗室中很常見。另外,幾乎是在同一時期,也就是上個(ge) 世紀70年代,法國Gilson公司也推出了支單道可調量程移液器 Pipetman,摘得“世界di一槍”的美譽。Pipetman移液器憑借度高、準確度高、穩定耐用等優(you) 勢,在風生水起,甚至一度牢牢占據的寶座。
 
  從(cong) 60年代末出現雛形,到70年代遍地開花,再到現在邁向自動化,移液器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。除了上麵提到的品牌之外,丹麥CAPP、美國RAININ等廠商也逐步研發出了自己的移液器產(chan) 品,在中分得一杯羹。反觀國產(chan) 品牌,大多以仿製進口產(chan) 品為(wei) 主,雖然物美價(jia) 廉,但是因為(wei) 缺少自主技術而沒有話語權。部分廠商甚至打著進口品牌,用出自產(chan) 地的移液器產(chan) 品冒充。
 
  未來,實驗室儀(yi) 器還將更為(wei) 龐大,移液器的需求量也並不會(hui) 少。業(ye) 內(nei) 人士認為(wei) ,用戶將更傾(qing) 向於(yu) 價(jia) 格較低、度較高、功能更強大、更注重人性化的移液器產(chan) 品。從(cong) 核心結構的設計,到整體(ti) 質量的保證,再到產(chan) 品細節的把握,都需要儀(yi) 器廠商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。國產(chan) 儀(yi) 器廠商要抓緊機會(hui) ,牢牢穩固自身高性價(jia) 比的優(you) 勢,向著中移液器進軍(jun) 。